在签署劳动合同时重点锁定三项“安全阀★”,离职补偿条款、竞业限制豁免情形、重大风险免责条款。
★★★“今年的年终奖发了26万,但我整晚失眠★★。★”某国有大行跳槽到城商行的老张,在深夜的朋友圈写下这句话★★★。
随着银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★,国有大行的“稳定派”与中小银行的“冒险家★”★★,在职业岔路口反复拉锯★★★。
有一次聊天他说道,“去年存款考核缺口8000万,我抵押了自家房产补缺口。★★★”
根据麦肯锡数据显示,中小银行高管平均任期仅2.8年,超60%的招聘明确要求“35岁以下”,除资源特别优越者,可适当放宽条件。
既要带团队做业务★★,又要亲自跑客户,年薪看似涨了40%,但扣除超额完成的业务自买单★,实际收入不升反降。
从生命周期考虑,25-35岁适合搏杀高成长性银行,35岁以上建议选择有政府背景的省联社体系★★★,45岁后最优解可能是在国有行担任专家型岗位。
一位前国有银行的员工算过细账,扣除自费参加的CFA培训★★★、风险准备金计提、应酬垫付款后,实际时薪反而下降22%。
从★★“铁饭碗”到“金手铐”,国有银行跳槽的那些人★,正在经历中年围城的困局。
在全员营销的重压下★★,这个曾经的★★“公金业务专家”,沦为背着二维码求人开户的★★★“金融民工★★★”。
可能国有银行的同事还在争取处长职务,跳槽者可能在45岁面临“优化★★★”★,这种职业生涯的“加速度陷阱”★★★,正吞噬中年银行人。
国有银行有完善的培训体系、风险兜底机制★★★、行员等级保护★★,这些隐形福利在跳槽时从未被计入薪酬谈判。
似乎“逃离体制”成为金融圈新显学,那些率先吃螃蟹的人★,现在都怎么样了★★?又出现了哪些命运的转折★?
跳槽之前,不妨测算一下自己的能力贴现率,建立个人资源变现模型,若计算结果低于现收入1.8倍,建议谨慎。
某股份行80后副行长★★★,就是从国有银行实现了三级跳★★★,但细究其背景,父亲是地方财政系统的老干部,妻子在经营担保公司任财务总监。
在包商、恒丰等风险事件后,中小银行隐性风险溢价陡增。看似诱人的薪资中,有30%-45%实质是对职业风险★、合规风险的补偿。
银行业的残酷在于,它永远用头部的1%成功案例★,诱惑着99%的普通人前赴后继★。
国有大行是“航母作战”★★★,客户经理谈业务时,背后站着全球前50强的信用背书。
之前支行公司部的副总,三年前被某股份制银行,以3倍年薪挖走担任同城支行行长。
某股份行HR在网上坦言★★★:★★“我们要的不是银行家,而是能自带干粮的雇佣兵★。★★★”
在国有银行当了十年的柜员小张,跳槽到某民营银行任部门副主管,却发现所谓★★“管理岗★”实为光杆司令★。